围绕“健康老龄化”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 邾更亚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受到广泛关注。1995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全国老年医疗保健研讨会,也深入探讨了健康老龄化的科学内涵。健康老龄化旨在通过提升老年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改善社会环境等手段,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享受高质量老年生活,实现其健康、幸福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南昌市老年大学围绕“健康老龄化”目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为老年人打造多元学习平台,帮助他们树立健康观念,掌握科学健康方法,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取得显著成效。
围绕“健康老龄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学校贯彻“快乐自己、幸福家庭、奉献社会”的办学理念,通过丰富文化体育、信息技术、非遗传承等课程内容,健全通识课程、深耕专业课程、培育精品课程和拓展实践课程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健康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
(一)健全通识课程,普及健康老龄化知识
学校融合线上授课、现场教学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制定了《通识课管理办法》。通识课程内容遵循科学性、基础性、公益性原则,旨在帮助学员树立健康老龄观,提升生活品质。线上课程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建立预约管理系统,覆盖党建、法律、金融、健康等多领域,定期更新内容,免费面向全体学员及社会老年人开放,让学习触手可及、丰富便捷。现场教学采用面对面互动模式,结合体验式教学法,激发老年人学习热情,提升参与感与自信心,在互动中享受学习乐趣。
在构建通识类课程时,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党建引领、政治立校,全方位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培育“乐龄先锋”志愿服务品牌,拍摄党建专题片《信仰让我们永远年轻》。重点加强“微课类、云课类、讲堂类、展示类、实践类”五类思政课堂建设,推进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老年教育。二是普及健康知识。定期邀请名医、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与义诊活动,包括疾病防治、中医针灸、健康科普等领域,促进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三是重视心理健康。举办“老年心理与幸福”讲座,邀请老年精神疾病专业的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帮助老年学员树立正确的老年观,重视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四是提升生活技能。致力于帮助老年人适应时代发展,为健康老龄化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开设手机操作、短视频制作等课程,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旅游概况课程、组织班级活动等,拓宽老年人视野;开展法律、金融等讲座,增强老年人法律意识,保障合法权益。
(二)深耕专业课程,提高健康老龄化水平
抓住教学体系、教材、教学大纲这个核心,突出教师队伍这个重点,融合知识性、技能性、实用性与趣味性,提升教的质量和学的效果。
一是挖掘养生功能。学校除开设养生类课程、讲座外,还创新探索“声乐+养生”“器乐+养生”等艺术养生模式,组织专家团队与教师共研音乐养生理论及教材开发,并提供定制化养生方案,不断改善老年学员身心健康。二是调适心理状态。在讲授书画、京剧、诗词等传统课程时,既注重知识性,又综合运用这些传统课程的不同艺术形式,为学员调适身心、调节情绪,增强自我认知及社交能力,有效缓解孤独与抑郁。三是加强学术研究。今年4月,学校携手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启动为期四年的《健康评估健康监测公益项目》活动,组建跨领域专业团队,涵盖管理、临床、公共卫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团队到各校区为老年学员实施了全面的健康测评,并为患病学员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双方还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深研老年人身体素质、学习内容与健康之间的关联,对比老年大学与社区老人健康状况,为制定精准健康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依托高校资源,构建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健康老龄化教育体系,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促进老年学员健康生活方式和主动健康管理意识的形成。
(三)培育精品课程,突出健康老龄化特色
精品课程的建设,满足了更高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员内生活力,创造了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生活,彰显了健康老龄化的内在要求。一是分级教学提高有效度。制定分级课程体系,声乐、书画、舞蹈等专业均实施分层教学,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阶段性,有效避免资源错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024年春季学期起,制定了详尽的年度教学计划,方便学员选择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专业和层级。开发声乐教学和测评系统,编制校本教材、统一教学大纲、录制分级精品课,同时定期开展测评,从而精准地使学员能力与课程需求相匹配。辅以灵活的转班机制,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学习收获。二是精选内容增强针对性。精准定位完善课程体系,2024年春季起建设了舞蹈系、体育系、健康管理系等全新系别,由八大系拓展到十大系128类专业课程。深化拓展精品课程,完善各专业的课程架构。以健康管理系为例,中医保健专业细化为内证安眠实践班、经络养生班、小儿推拿班等特色小班。每班均聚焦特定健康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掌握健康管理技能,提升生活质量。三是融合发展增加吸引力。注重课程内在联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打造融合性课程,如舞韵瑜伽、健身气功舞、游记写作与旅游摄影等,旨在拓宽学员视野,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融合探索,如将“茶艺+八段锦”融合为茶韵八段锦专业,学员们可以在品茶悟道中寻求内心宁静,于八段锦的招式间强健体魄,动静相宜,实现身心和谐共生,提升课程综合效益。
(四)拓展实践课程,发挥老年教育引领作用
实践课程的深化与拓展,为老年学员搭建了融入社会、享受健康晚年生活的桥梁,有力促进了健康老龄化的进程。一是党建引领保持奋进状态。党建引领铸就健康老龄化之魂,信仰之光照亮心态常青之路。充分利用南昌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历史文化底蕴、现代化建设成果,组织老年学员党员赴“洪城红老党员驿站”参观学习,强化思想引领,激发奋进动力。创新教育模式,开展“初心故事”微党课、金句诵读等活动,增强党性修养,引导老年学员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二是第二课堂展示阳光心态。利用新媒体矩阵广泛传播健康老龄化理念,通过线下展览、“老友大学堂”线上平台及校刊等渠道,展示反映老年学员积极生活态度、健康养生的优秀作品。推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衔接融合,成立合唱团、舞蹈队、光影学社、书画研究社等多样化社团,鼓励老年学员发挥优势,展示所学。三是志愿服务体现责任担当。组建“乐龄先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百班千人进万家”活动,激励老年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重点围绕参与社会治理、关爱“一老一少”展开工作,组织开展送文化以弘扬淳厚民风、送关怀以扶助老幼、送爱心以服务社会等活动。根据志愿者的特长与兴趣,采用项目化、团队化的运作方式,提高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和组织水平,例如开展太极拳公益教学、普及中医养生知识等。这些活动不但有助于提升个人健康水平,而且能够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年大学应对健康老龄化发挥重要作用的思考
对于老年大学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中的积极作用,现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社会关注度还不够高,需要从理论支撑、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和舆论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强化理论研究,助力健康老龄化发展
依托老年大学平台,汇聚高校、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资源,构建协同研究机制,共同开展老年教育理论研究。通过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如交流、聘用、聘任等,组建跨学科的专家团队,涵盖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等关键领域,深入探索老年教育理论。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系统收集并分析老年学员健康数据,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同时,以理论指导实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设置和实践,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
(二)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健康老龄化需求
定期开展老年学员健康需求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学习意愿。基于调研结果,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分层设置,精准施教,兼顾老年学员的身心健康与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学员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及时反馈意见,持续优化课程。加强跨学科整合,构建覆盖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的健康老龄化教育课程体系,引入新兴知识和技能,助力老年学员适应现代化生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为导向,选拔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课程内容涵盖健康管理、退休适应、志愿服务等,逐步深化至自我实现等层面,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课程体系,为健康老龄化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老年大学影响力
明确宣传定位,围绕“快乐自己、幸福家庭、奉献社会”的办学理念,树立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传播健康老龄化知识,通过多渠道展示老年教育成果,提升公众认知和参与度。紧跟时代脉搏与老年群体需求,推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与活动。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邀请社会各界老年朋友亲身体验。同时,提供优质服务,如课程体验、活动展示等,增强老年学员归属感,并鼓励他们分享学习经验和成果,借助口碑效应,提升老年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力,为更多老年朋友提供丰富、全面、优质的老年教育服务,更好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老年大学校长)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投稿邮箱:
lnjylndx@126.com
本文摘自《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24年11月号
点击下图订阅
老年教育读者微信群成立啦
赶快加入我们吧~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编微信
发送所在老年大学+姓名
点击下图订阅
《老年教育》